2010年年底,偉忠召集呂氏家族開會,討論決定遷移祖墳有關事宜,討論決定:
一、遷墳和祭祖時間安排在2011年的清明節(jié)。
二、尋找墓地。在與古北口鎮(zhèn)政府簽訂墓地《土地使用權置換合同》之后,偉忠安排偉軍帶領偉權、偉臣、偉良、偉才等在司馬臺境內開始悄悄尋找墓地。這項工作之所以沒有大張旗鼓展開,是為了防止發(fā)現(xiàn)合適的墓地會被搶占,因為這一時期,司馬臺還有一些人家也有遷墳的打算。偉忠還從密云和灤平分別請了兩個風水先生,偉軍帶領這一幫人跟風水先生轉遍了整個司馬臺可以選擇的地方,最后由風水先生對可以選擇的每個地方進行評述,按偉忠的要求,風水先生詳細說明了每個地方,對各個家庭的利和弊,最后由大家表決選擇哪一塊地。為了保證選擇的自由和表決的公正,避免因個人的影響力給大家?guī)韷毫,偉忠回避了整個選擇過程。最終全族一致選擇崖山峪匯豐統(tǒng)作為呂氏先祖以及整個家族今后的墓地。
三、祖墳以代輩分別合葬,修筑墳圈。
四、統(tǒng)一定制棺。ü腔液校笮∫恢。
五、撰寫《墓志銘》。《墓志銘》全文見附錄,呂慧芳次子白家瑤起草,由中華書局古代文字學者、歷史專家定稿!赌怪俱憽凡捎枚譃橐狻⑺淖譃榫涞膫鹘y(tǒng)體裁,記載呂氏家族自明至今,歷代經(jīng)歷、興衰,最后以遷墳作為結束。
六、刻碑?棠怪俱懕粔K;“呂氏先祖”南高地和大地墓碑各一塊;呂和、榮福各一塊;“世”字輩墓碑三塊,“尚字”輩墓碑六塊;共14塊碑。墓志銘采用山西青石料,采用平頭形制,碑高158厘米,寬64.8厘米,厚10.8厘米,碑凈重888千克,座凈重999千克;南高地和大地呂氏先祖、呂和、榮福這4塊碑使用青石料,采用龍鳳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寬68厘米,厚13.8厘米;世字輩、尚字輩使用房山漢白玉石料,采用龍鳳呈祥形制,碑高158厘米,寬60厘米,厚12厘米。碑刻:墓志銘碑,碑正面正中刻“呂氏先祖之墓”,左刻“辛卯年清明呂氏敬立”;南高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呂氏先祖南高合墓”,右刻“中華呂氏先祖”,左刻“于二〇一二年清明節(jié)立”;大地合墓,碑正面正中刻“呂氏先祖大地合墓”,右刻“青史永垂,千秋楷模”,左刻“于二〇一二年清明節(jié)立”;自呂和至尚字輩,碑正面刻故先考姓名,故先考生卒年月清楚的刻有生卒年月,不清楚的,只刻姓名;碑背,故先妣生卒年月、娘家住址可查的刻故先妣生卒年月,生卒年月、娘家住址不可查的部分存缺。所有碑文使用金黃色油漆。
七、統(tǒng)一領取遷墳補償款。移墳補償由兩部分組成,世字輩及以下墓葬補償屬各門共同所有,祖墳序列補償款用于呂氏所有墓葬遷移。祖墳遷移的部分款項由偉忠代表呂氏家族管理,用做墓地選址,整修墳地,購置棺木,刻碑立碑,發(fā)掘祖墳(動用挖掘機),收撿遺骸(聘請專業(yè)遷墳人員),搬運安葬(使用車輛),打發(fā)專業(yè)遷墳人員的喜錢,栽植樹木,生活等開支。
八、遷墳期間司馬臺呂氏各家必須到場,檢驗清點。
九、雇用專業(yè)遷墳人員依次遷移祖墳和各家近親墓葬。
十、清明在呂氏新墓地舉辦祭奠儀式。
十一、安排和落實各項事宜分工和負責人。
2011年的清明,呂氏后人回到家鄉(xiāng),按部就班完成了遷墳大舉。
清明期間,偉忠率領專業(yè)隊伍開始動土。
呂氏家族墓葬群現(xiàn)存南高地、大地及石灣子等三處。由于時代久遠,加上當代社會改造自然的舉動較多,動作較大,以致呂氏家族的三處墓葬群,在大平大整、農業(yè)學大寨等運動中,被反復填埋,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記憶也逐漸模糊,很難找到精確具體的位置。
為了保證移墳工程順利進行,如期完工,降低毀損程度,防止隨葬品遺失,按偉忠的安排,請了挖掘機、專業(yè)遷墳隊負責施工,呂氏家族各家各戶出人監(jiān)督施工,監(jiān)督發(fā)掘現(xiàn)場,保證祖先遺骨全部入殮,出土隨葬品完全隨遺骨重新入葬。
2011年4月5日,起土首先從石灣子開始。同日,上兩代的呂氏遷移也開始動工。隨后,轉移發(fā)掘南高。
上古的墳墓已經(jīng)腐朽,棺木腐爛,塌陷無間。掘開墳墓后,看到的是棺木已經(jīng)腐朽,頭顱骨、發(fā)髻、骨殖,還有隨葬品等已經(jīng)與泥土混為一體。從近代的遺骨身上還可清晰辨認服飾、衣料和隨葬銀器和飾物。隨葬品有銀質的九連環(huán)、耳環(huán)、耳墜、手鐲等。特別是在呂和呂胡氏裝束上,仍清晰可見錦制壽衣上的紋飾和繡工圖案。此外,還有一些陶器、瓷器。
從先祖墳墓可以斷定他們曾是長久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家,從壽衣材質差異上可以辨別出先祖?zhèn)冊?jīng)有過貧窮或富有。先祖?zhèn)冊缫讶跒榇蟮氐囊徊糠,透過他們又能折射到繁衍至今的呂氏后人的生活。
按照慣例,將掘開的尸骨、隨葬品一并放入新制作的棺木,依照輩分排序遷入新的墓地。
大地的墓地當時已經(jīng)被中青旅施工占用,到2011年秋季才得以清理出來,將最后一處呂氏祖墳遷至新墓地。
呂氏新建祖墳坐落在崖山峪匯豐統(tǒng)坐東北向西南的坡地上,自上而下,自然傾斜。背山依靠、目現(xiàn)原野,自然是塊風水寶地。原本坑洼不平的山地用機械、人工鏟平,構造完整的坡面。山前山后還有呂氏后人修筑的小路直達墓地。墓地綠化分兩期完成,2011年清明節(jié)隨遷墳的同時栽了一次,秋季又栽了一次,樹種以松柏為主,間有適量槐樹,間距2米左右,預計5年后,呂氏家族墓地將綠樹成蔭。
墳塋布局,按偉忠設計的《呂氏墓地規(guī)劃圖》安置有序,輩分清晰,支系明了。居墓地頂位的呂氏祖先墓,本應置于十八世三兄弟之中,世營之上,但由于地勢傾斜,該位置落坑,故順勢向東南平移至世營與世增之間。世字輩居孝子中位之上。偉字輩則在各自父母位下,或留出穴位,或葬于其中。大字輩暫未明列,將來亦按其子從父母的慣例,逐代向下排列。呂慧芳、白玉光夫婦,也在遷墳之列,隨呂氏家族墓葬群同遷到崖山峪匯豐統(tǒng),葬在呂氏墓地西北側,與呂氏墓地僅隔一步之遙。
呂氏祖墳全景(攝于2013年春節(jié))
附:呂氏墓地規(guī)劃圖
說明:規(guī)劃圖中人名有黑色背景表示為已故。
呂氏家族在司馬臺生息繁衍了20多代,由于缺少文字記載,十六世之前的脈系沒有明文記載。在這次遷墳過程中,通過對祖墳的發(fā)掘,可以看出,十六世之前,呂氏家族曾經(jīng)人口興旺昌盛。
啟墓時發(fā)現(xiàn),十一世至少有兄弟6人。
按照呂氏墓葬的傳統(tǒng)慣例,晚輩同輩不管有多少兄弟,均平行列葬在長輩腳下,長輩墓穴必居于晚輩眾兄弟上方中位,不偏不倚,以示對晚輩一視同仁。
呂氏家族還有為同輩留葬位的習慣。同一長輩,如果不止一個兒子,長輩安葬之后,晚輩兄弟,不管誰先去世,必須依兄弟大小按從左到右次序,給健在的兄弟留足墓葬位置,必須保證在眾兄弟全部安葬之后,父母墓穴仍居于眾兄弟正上方中位。
在發(fā)掘南高地墓葬的時候,發(fā)現(xiàn)十一世與十世之間出現(xiàn)不對稱葬位。十世為單一墓葬,可以推定十世應為獨子。十一世已發(fā)掘出6具墓葬,而且十世居于十一世第一具墓葬正上方,按常理這6具墓葬可以推定為3對夫婦,按照呂氏家族墓葬習慣推斷,十一世就應該是兄弟6人,只是余下三兄弟去世之后沒有歸葬在此處,而且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歸葬的三兄弟比已歸葬的三兄弟年齡要大。這些未歸葬的兄弟,應該是早年離開司馬臺,獨立在他鄉(xiāng)發(fā)展。
此外,墓葬還顯示,十二世只有1人葬于十一世之下,十一世其余兩兄弟之下未發(fā)現(xiàn)有墓葬。按常理推斷,只有兩種結果,一是這兩兄弟之后沒有男。涣硪环N可能就是他們的后人遷出了司馬臺。
大地墓葬,十三世至十五世之間,歷來被認為是三代單傳,這次發(fā)掘才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
本來十三世至十五世墓葬都是正南正北坐向,由于在大平大整中地貌發(fā)生變化,以致誤將墓葬地表形態(tài)旋轉了一個450的角度,這樣就將十三世至十五世原本不對稱墓葬看作三代單傳的對稱墓葬。
墓葬顯示,呂氏十四世、十五世都應該有三兄弟,而且十四世、十五世葬于大地祖墳的都是三兄弟中末支的墓葬,長房、二房只有墓穴位置,發(fā)掘中未見墓葬。這說明,十四、十五世兩代長房、二房生前就離開了司馬臺,或在他鄉(xiāng)發(fā)展繁衍,或戰(zhàn)死沙場,或客死異鄉(xiāng),死后均未葬于司馬臺。至于離開司馬臺的原因以及去向暫無資料可考。
呂氏從十六世起,脈絡就清晰明了。
呂家后生為先人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呂氏先人終于在后人的努力下得以安寧。
在為祖宗爭取墓地的同時,偉忠還主持修纂了司馬臺呂氏家族的家譜——《呂氏家譜》,F(xiàn)在司馬臺呂氏家族,人人都可以從《呂氏家譜》中找到脈系、來去和自己,血緣、輩分都清晰起來,而且增添了呂氏對子孫后代進行族文化教化的素材。
如果僅僅是因為土地被流轉,呂氏家族失去了往日的家園,或許暫時還不一定會激起撰寫一部家族歷史的沖動,或許正是因為連長眠地下數(shù)百年的祖宗,也將失去那一片棲息之地,呂氏子孫才徹底覺醒,才有了《司馬臺呂氏家族》這部家史的問世機緣。
呂氏后人做到了繼往開來,每個呂氏后人都在懷著希望而活著,呂氏家族的文化傳承從此豎起一座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