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第1節(jié) 《慕尼黑協(xié)定》

1938 年9 月15 日, 德國總理阿道夫· 希特勒(AdolfHitler)和英國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進行了首次會晤。至22 日,僅僅一個星期,張伯倫就兩次飛往德國和希特勒會談。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后,一直暗中積極地策劃發(fā)動一場新的世界大戰(zhàn)。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德國東邊的捷克斯洛伐克。但是突襲捷克需要幾個星期的準備時間,如果英、法等國從中加以制止,計劃就可能會落空。于是,希特勒一面同張伯倫談判,一面暗中部署軍隊。他告訴張伯倫,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同意德國重新劃分國界線的要求,自己愿意維持和平。9 月29 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況下,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簽訂了《慕尼黑協(xié)定》(Munich Agreemen), 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他的英法盟友出賣了,這個協(xié)定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1.1 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jīng)濟資源,而且打亂了它的整個鐵路運輸、公路交通、電話電訊系統(tǒng),使它喪失了重要的防衛(wèi)屏障。30日晨,張伯倫私下里會見了希特勒,簽署了《英德宣言》(Anglo-German Declaration):我們,德國元首和英國首相,今天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會談,共同承認“英德關系對兩國和歐洲都具有頭等重要意義”。

我們尊重昨天晚上簽訂的協(xié)議,并且將《英德海軍協(xié)定》1作為兩國人民渴望再不交戰(zhàn)的象征。

我們決心做到,磋商的方式應該應用到涉及兩國的其他問題上,并決心繼續(xù)努力去除可能出現(xiàn)分歧的源頭,以確保整個歐洲的和平。

阿道夫·希特勒內(nèi)維爾·張伯倫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對這一紙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剛下飛機就得意忘形地向著歡迎他歸來的人們揮舞著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宣言稱:“從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現(xiàn)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在唐寧街10 號,張伯倫揮動著他和希特勒簽署的文件,對群眾說:“我的好朋友們,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第二次從德國回到唐寧街,帶回了體面的和平。

我相信這是我們的時代的和平。”而下面的街道上則響起了“善良的老內(nèi)維爾”1 的喊聲。

但是,等希特勒騰出手來,兵力集結(jié)完畢后,1939 年3 月15 日,也就是《慕尼黑協(xié)定》簽訂5 個月之后,希特勒閃電出兵吞并了捷克,這個協(xié)定就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不復存在了。它被簽字人之一的希特勒親手撕毀了。事實上,在協(xié)定簽訂之時,希特勒就制訂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殘余部分”的絕密計劃。 1939年9 月1 日,150 萬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分三路進逼華沙,張伯倫這才如夢初醒,在朝野內(nèi)外的一致壓力下,被迫對德國宣戰(zhàn),他無可奈何地說:“這對我們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可悲的日子,而對任何人都沒有比對我來說更為可悲了。我曾為之奮斗過的一切,我曾希望過的一切,在我的公務生活中我曾信奉過的一切,都毀滅了!钡诙问澜绱髴(zhàn)爆發(fā)了,英法的綏靖政策宣告失敗。

英國的在野黨和其他很多人都知道希特勒和他領導的第三帝國言而無信,常常破壞游戲的規(guī)則。在協(xié)議簽訂之前,張伯倫在國內(nèi)就遭到了反對派的極力反對!赌侥岷趨f(xié)定》簽訂后不久,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在英國下院演講說:“這無疑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這種失敗不會給英國和法國帶來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這將使這兩個國家的處境更為軟弱和更加危險。”“這是英國未經(jīng)戰(zhàn)爭而遭到的一次可恥的失敗!钡菫槭裁磸埐畟愡是簽下了這個事后看來愚蠢至極的協(xié)定呢?希特勒是如何誘使英國和法國一步步答應德國的無理要求的呢?張伯倫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被希特勒誤導和欺騙,不由自主地墮入謊言的陷阱呢?

在今天看來,希特勒的謊言和騙局并不高明,幾乎可以一眼看穿,我們可以責怪張伯倫竟然如此草率和愚蠢,在面對國會的質(zhì)疑時,他竟然還為希特勒辯解,說他是一個“言出必踐的人”、一個“行勝于言的人”。然而這些不過是“后見之明”罷了,事后的理性思考,并不能等同張伯倫當時的心境。也許張伯倫明知道對面坐著的是個信口雌黃的家伙,但還是毅然簽下了協(xié)定;盡管他知道災難早晚會來臨,但他一廂情愿地相信,災難會來得晚些或者他有能力避免災難的發(fā)生。當然對于張伯倫來說,他還有另一個不得已的苦衷:如果不簽訂協(xié)定,那就意味著對外宣布綏靖政策的失敗,在當時,綏靖政策還是受到普遍的肯定和支持的。那么,在慕尼黑事件中,張伯倫不得不對自己說了謊,也對世人說了謊嗎?美國歷史學特爾福德·泰勒(Telford Taylor) 在《慕尼黑:和平的代價》(Munich: The price of peace)一書中寫道:“究竟是希特勒把張伯倫徹底騙了,還是張伯倫在欺騙自己的同僚,好去接受希特勒的要求?”

政治家似乎都是天生的撒謊家,從古希臘的木馬屠城到尼克松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謊言和政治如影隨形,甚至可以這樣說,政治的歷史有多長,謊言的歷史就有多長。而在戰(zhàn)場上,欺騙更是制勝的關鍵,2000 多年前,中國的軍事思想家孫子在他的兵書中就寫道: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1  英國和德國于1935年6月18日簽訂了關于兩國海軍軍備力量的條約,條約規(guī)定:德國海軍艦艇總噸位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所規(guī)定的英聯(lián)邦國家海軍艦艇總噸位的35%。在潛艇方面,德國保證,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英聯(lián)邦國家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

1 張伯倫的全名是亞瑟·內(nèi)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