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節(jié) 賦閑者強練苦悶功
-
1880年,吳長慶升任浙江提督,奉命進京陛見。作為隨行人員,張謇得到進京旅游、開拓眼界的機會。與他們一路同行的,還有張廉卿院長,他去濟南辦事。
在顛簸的騾車中,張謇一路看到的情景讓他震驚:張廉卿院長手握牙管,懸肘苦練書法。懸肘書法,是高難度的動作。張先生如此刻苦的精神,使張謇的思想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洗禮。十年磨一劍,張謇這一次見識了,這劍是如何磨出來的。一直以來,張謇一直認為,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刻苦的人,現(xiàn)在,張謇認識到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他更刻苦的。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云外有云啊。
一到北京,辦完正事,張謇立即做了一件事,向著名勝古跡沖過去,興味盎然地游覽起來。紫光閣、陶然亭、龍泉寺,一個接一個地跑。白天旅游,晚上更不閑著。利用這個機會,張謇結(jié)識了名士桐廬人袁昶。這一次成功的人脈活動,讓他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感覺:這京城里真是藏龍臥虎的地方啊,聽了高人一席話,那真是勝讀十年書啊。
回到南寧之后,循著高人的指點,張謇開始采用一種新辦法學習知識,具體來說,由經(jīng)入史,從學習《四書》《五經(jīng)》,擴展到涉獵《史記》《漢書》。這些古代史書,由于古代語言與近代語言之間的區(qū)別,即使史學專業(yè)的學者讀起來,也有吃力的時候。雖然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然而,從讀史中,張謇逐漸領會到司馬遷、班固通經(jīng)治史的要義。
這段時間張謇在學問上日精月深,但是,人的運氣似乎并不因為學問高就一定好起來,在兩度鄉(xiāng)試中,張謇都名落孫山。你要問原因是為什么?答案是沒有原因,因為像他這樣的人,在全國的人數(shù),是以千萬為單位的。
1880年冬,吳長慶調(diào)補廣東水師提督,奉命督辦山東海防,兼職幫辦山東全省軍務。吳長慶隨后率領他的長慶軍來到了登州,張謇也隨軍前往。到了山東后,吳長慶經(jīng)常與大家一起策劃如何搞好海防工作。張謇發(fā)現(xiàn),雖然策劃者提出了一套又一套方案,但是,這些方案,最后全部落空,原因只有一個:和戰(zhàn)大計都操于北京。這樣一來,吳長慶雖然在名義上是守衛(wèi)邊防,實際上也是處于賦閑的狀態(tài)。
雖然每天跟同事們在海灘上漫步,看上去小日子過得清閑優(yōu)雅,張謇的心中充滿著苦悶。能不苦悶嗎?這考試成才的路子,何時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在苦悶中,張謇讀起了《老子》《莊子》。這是一種講求無為至上的學問,類似于精神上的麻醉劑,可以讓人尋求思想上、精神上暫時的解脫。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