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節(jié) 壞學生
-
蘇黎世聯(lián)邦工學院(1911 年升級為聯(lián)邦理工大學)是一家技術師范學院,愛因斯坦初入這所大學時,最大的愿望就是畢業(yè)后能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這所學校雖然名字聽上去不夠“高大上”,但在工程、科學方面的名氣卻不小。這不,物理系主任韋伯先生又拉來一筆贊助,給學校蓋了一幢大樓,金主就是愛因斯坦家族企業(yè)的最強競爭對手:西門子。
愛因斯坦入學時,這家正在茁壯成長的學校有 841 名學生就讀。愛因斯坦讀的是教育系。全系新生共 6 名。其實這個系有點兒名不副實,與教育相關不假, 但范圍太窄 — 本系只培養(yǎng)物理、 數(shù)學教師, 愛咋咋地。
而這恰恰是愛因斯坦最感興趣的科目,于是他義無反顧地將其作為主修專業(yè)。除此之外,他還選修了日昝、投影、瑞士政治制度、歌德作品選讀等毫不相干的課程,作為業(yè)余愛好。
但是,愛因斯坦同學接下來的行為又讓人看不懂了 — 對業(yè)余愛好的課程,他很少缺課;對主修專業(yè)的課程,他卻很少聽課。
大家都覺得這很怪異,但愛因斯坦同學卻覺得這很正常。
先說物理。韋伯教授不是愛因斯坦一個人的教授,他給同學們講授的物理課程,滿足不了愛因斯坦日益增長的學習積累,不到兩年,韋伯教授已經(jīng)講的和將要講的物理知識,愛因斯坦早已爛熟于胸,再去課堂聽課,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作為一只先飛的猛禽,抓緊時間繼續(xù)往前飛,才是上策。 更何況, 韋教授特別鐘愛經(jīng)典物理理論, 對前沿理論不太關心,更別指望他在課堂上講了。
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韋教授在講課時,自動屏蔽了亥姆霍茲之后的一切。這哪兒行?好多問題都沒解決,解決了好多問題的新東西你又不講,叫我如何說愛你?要知道,那個年代正是科學發(fā)展的嶄新時期,舊理論危機乍現(xiàn),新理論春光乍泄,物理學界風云際會,高手如林,科學奇珍俯拾即是,好吧,就算這璀璨群星你韋教授看不見,麥克斯韋這顆太陽你總看得見吧?他 20 多年前建立的電磁學大廈,是能與牛頓力學比肩的鴻篇巨制, 優(yōu)雅強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被稱為上帝的詩篇, 這你也不講,這不是逼著我自學成才么?
翹課!
于是,愛因斯坦離開了教室,他一頭扎進書堆,麥克斯韋、赫茲、基爾霍夫、波爾茲曼……眾多物理大師的著作讓他如醉如癡。該學的東西太多太多。
自學不是問題,問題是翹課;甚至翹課也不是問題,問題是翹得太張揚。要翹,你隨便找個借口,說自來水收費大叔喊我去喝茶也就翹了。
但愛因斯坦不,他實話實說,搞得韋教授連個臺階都找不到,很是惱火。
后來,愛因斯坦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的確,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愛因斯坦很傻很天真。他不會察言觀色,不會曲意逢迎,口中所說,即心里所想。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因此交了不少朋友。他與人交往如此不講究方法,是不是不懂得為人著想,沒有人情味?
籌辦愛因斯坦生平展覽會的負責人米歇爾 • 沙拉說:“我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作為一位蓋世絕倫的科學家,他身上表現(xiàn)的人情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睂嶋H上,他譏誚直爽的面具背后,是一顆率真善良的心。 愛因斯坦與人相處, 是隨心而動, 年齡、 種族、 地位、貧富都不是問題。平等、率直、熱忱,傾情相交,坦誠以待,這就是最大的人情味。
愛因斯坦的率真,幾十年如一日。他的人品、學識、個性乃至外貌都是很受人歡迎的,特招哥們兒。1896 年,與愛因斯坦同一屆進入蘇黎世聯(lián)邦工學院的,同專業(yè)一共有 6 人,其中 3 人成了他的終身摯友,唯一的女生則成了他的老婆。
人們常常為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而遺憾,但愛因斯坦的終身摯友名單能列出一長串:格羅斯曼、 哈比希特、 貝索、 索洛文、 埃倫費斯特、 埃拉特、科爾羅斯、勞厄、歌德爾……
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己,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愛因斯坦的知己至少有 4 個(具體后文將提到)。
但這些,現(xiàn)在還改變不了老師對他的看法,因為沒有哪個老師會喜歡翹自己課,并且不聽話的學生。
還是物理課,這回是實習教授讓 • 佩爾內(nèi),他負責實用物理。愛因斯坦對讓教授的實驗課不感興趣,所以經(jīng)常翹課。讓教授很生氣,建議愛因斯坦試試醫(yī)學或法律。但愛因斯坦說,他學那兩樣天資更淺,還不如在物理上碰碰運氣。幸虧愛因斯坦拒絕了大夫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yè),堅持當一名物理學家,不然人類的損失就大了。這個不善于做實驗的學生終于還是進了實驗室。不過,他用自己的辦法,而基本不照說明做實驗。讓教授跟助手抱怨: “你拿他有啥法子?
他總不照我說的做!敝终f:“是啊。但他的結(jié)果是對的,方法也很別致!比绻悴幌胧匾(guī)矩, 那只有兩條路可走:一、 強到可以改變規(guī)矩;二、受到懲罰。作為初生之牛犢,愛因斯坦為他的不拘一格埋了單。1899 年7 月,愛因斯坦做的一個實驗發(fā)生了爆炸,右手被炸傷,他以后的發(fā)型是不是跟這次爆炸有關,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此后的兩周里,他不能寫字,也不能拉小提琴。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傷勢不輕。為此,愛因斯坦高度重視,親赴衛(wèi)生所包扎傷口,迅速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實驗室太危險,還是當個理論物理學家比較穩(wěn)妥。
愛因斯坦的物理直覺過人,不管是紛繁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還是艱深晦澀的物理理論,他都能迅速看到其中的物理本質(zhì)。所以,他的物理成績不是問題,問題是,他把物理課搞砸了。
物理如此,那數(shù)學怎么樣?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就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分支太過精細龐雜,每一個細小的分支,都足以耗盡一個人的一生,作為一門基礎工具,鬼知道將來在物理學里會用到哪個小枝椏!選修一支,將來恰好能為己所用,這個概率就像中彩票大獎。這還不如專研物理,用到哪一支到時候再學也不遲,所以,愛因斯坦經(jīng)常曠課。
數(shù)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教授見愛因斯坦“從不為數(shù)學操心”,很不爽,在數(shù)學論壇上給愛因斯坦起了個非常專業(yè)的昵稱:懶狗。
那個時候,理論物理剛剛獨立成為一門新學科,奧地利的玻爾茲曼、荷蘭的洛倫茲、德國的普朗克等牛人,是第一批理論物理學教授,理論物理的發(fā)展,讓數(shù)學在物理學中的地位更高、作用更大。但那時的愛因斯坦還沒認識到這一點,雖然他知道數(shù)學對物理很必要,但他并不清楚數(shù)學對物理究竟有多重要,所以,他錯過了在閔老師門下升級數(shù)學功力的天賜良機。
但閔老師是個真正的學者,他嚴謹、直爽、豁達,后來,當他看到狹義相對論時,立即把愛因斯坦逃他課的“宿怨”拋到了九霄云外,并發(fā)揮其專長,實現(xiàn)了狹義相對論的完美數(shù)學化。
實際上,愛因斯坦確實為數(shù)學的缺課付出了代價,如果他像格羅斯曼一樣好好學習數(shù)學(當然得恰好學到黎曼幾何和張量才行),那么,廣義相對論說不定會早幾年出爐。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現(xiàn)在,主修專業(yè)的數(shù)學、物理都逃課,騰出的時間愛因斯坦都在干嗎呢?除了自學,就是出去“混”。愛因斯坦交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聽聽音樂、泡泡咖啡館什么的,各種 Happy。
愛因斯坦、格羅斯曼、貝索、科爾羅斯、埃拉特、哈比希特……他們是利馬特河畔“大都會咖啡館”的常客。聽起來這是不務正業(yè),實際上也是不務正業(yè)?茖W、哲學、文學、藝術……逮什么聊什么,看上去是在瞎聊,其實是讀書學習交流會。由于這個“論壇”沒有敏感詞,所以不管聊哪個領域,他們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有時也吹吹牛,智慧火花競相迸發(fā),思想浪潮充分涌流。
當然,肚子里沒有干貨,是聊不起來的。知識促進交流,交流促進學習 — 這是一個美麗的閉環(huán)。愛因斯坦研究得最起勁兒的,當然是他一生的摯愛:物理學。玻爾茲曼、亥姆霍茲、赫茲、麥克斯韋、基爾霍夫、龐加萊……從統(tǒng)計力學到熱力學,從電磁學到輻射理論,這一切,都讓他癡迷不已。
這個小小的讀書會,對愛因斯坦的一生影響深遠:一方面是科學思想上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人際關系的影響。這個讀書會上唯一的女性,成了他將來的妻子,另外幾個則成了他的好朋友,其中,兩個終生摯友不能不提。
格羅斯曼,愛因斯坦的同級生,猶太人,數(shù)學學霸,愛因斯坦逃課,他卻在課堂上狂做筆記,每次要考試時,這些筆記就成了愛因斯坦的救星,這些筆記全面、清晰、實用,看看筆記就能考試過關。愛因斯坦后來對格羅斯曼的老婆夸道:“他的筆記可以直接拿去發(fā)表!备窳_斯曼對愛因斯坦更是欣賞有加,他對自己的父母說:“愛因斯坦遲早會成為偉人!背晒︻A言某人成為偉人的,古往今來恐怕這是獨一份。在愛因斯坦成為偉人的人生道路上,格羅斯曼幫了不少忙。這是后話。
貝索,馬赫的粉絲。貝索和愛因斯坦、格羅斯曼是校友,但不是同級生。他大愛因斯坦 6 歲,愛因斯坦入學時,貝索剛畢業(yè),在當?shù)匾患夜こ坦井敼こ處。雖然年齡有一定差距,但他和愛因斯坦卻成了最親密的知心朋友。貝索善良、柔弱,夠聰明,但不夠?qū)Wⅰ⑶趭^,辦事有點抓不住重點,所以,盡管他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聰明絕頂”,卻沒取得什么像樣的成就。一次,貝索被公司派去檢查某電廠,他決定前一天晚上動身,以免延誤,但他依然誤了火車,反倒比計劃晚到了一天。當他準備開工時,突然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他忘了自己是來干嗎的!愛因斯坦說貝索“是個笨手笨腳的倒霉蛋兒”。但他在貝索同學的極力推薦下,研究了馬赫的著作。馬赫對牛頓的絕對時空、絕對運動等諸多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就是受到了馬赫思想的影響,愛因斯坦在經(jīng)典物理大廈金碧輝煌的墻面下,看到了基腳的裂縫。
貝索是愛因斯坦的患難之交,他被愛因斯坦稱為“思想共振器” “生活分擔者”。他們的友誼從“都會”咖啡館大學到奧林比亞科學院,從伯爾尼專利局到生命的終點,始終不渝。1904 年,愛因斯坦引薦貝索到伯爾尼專利局任職,他們成了同事,一起上下班,形影不離,不僅分享學問,還分享生活,無話不談。
愛因斯坦與貝索探討得最多的,當然是物理學問題。愛因斯坦對物理學常有深刻獨到的見解,貝索對此欽佩不已。貝索經(jīng)常能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讓人眼前一亮,愛因斯坦十分欣賞。這就是傳說中的惺惺相惜。
后來貝索這樣描述他同愛因斯坦的談話:“這只鷹用自己的雙翼把我 —麻雀 — 夾帶到遼闊的高空。而在那里,小麻雀又向上飛了一些。”
他倆在物理問題上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與爭辯,讓雙方獲益良多,當然,善于捕捉靈感的愛因斯坦更是獲益匪淺。
每個人都是一扇窗,打開每扇窗,都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世界那么大,可以打開那么多窗去看看,自然是極好的。但你必須站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上去完成這一切。
愛因斯坦學生時代的物質(zhì)生活是相當窘迫的。赫爾曼和雅各布的企業(yè)自從在慕尼黑失敗后,就再也沒成功過。新開的工廠只起到一個作用:蝕光本錢。 那時, 剛上大學的愛因斯坦曾為幫不上家里的忙而自慚、 自責、痛不欲生,直到他用其他事情轉(zhuǎn)移注意力,才走出了精神的煉獄。
整個大學時期,愛因斯坦主要依靠幾個舅舅的資助維持生活,每個月 100 瑞士法郎的生活費中,愛因斯坦還要擠出 20 法郎,支付加入瑞士國籍的費用。80 法郎,要租房、要吃飯、要買書……
那間斗室,僅容一床、一桌、一椅。到處堆滿了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愛因斯坦從書海里撈出來 — 饑餓。
那時, 他不得不走出斗室, 到小巷里找家小飯館胡亂填飽肚子。 但是,更深的“饑餓”又將他拉回書海。
因為,他的頭腦比肚子更饑餓。
- 最新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
- 發(fā)表書評 查看所有書評
-